「四炆四炒」是傳統的客家菜,源自於客家人在婚喪喜慶及酬神宴客時的八道標準菜色,客家人勤儉刻苦,平時省吃儉用,只在年節宰殺豬、雞、鴨祭拜神明,或於農曆初一、十五準備三牲(豬、雞、魷魚)拜土地公時,才會端上桌,為了不浪費食材,妥善將豬、雞、鴨各個部位變成食材與桌上佳餚,因而衍生四炆四炒的料理。
「炆」與「炒」,可說是客家菜的兩大特色,「炆」是指燉煮、紅燒,「炒」是大火快炒。
「四炆」係指:客家小封、福菜炆豬肚、肥湯炆筍干、排骨炆豆干;「四炒」則為:客家小炒、薑絲大腸、炒水蕨、鹹酸甜(豬肺鳳梨炒木耳),這八道菜充分反應客家人的節儉樸實精神,菜色也多具有易保存及方便多次食用的特性,食材使用不浪費。